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比例超过20%,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。在A股市场上,今年上半年150家创新药公司豪掷342亿元“竞速”研发,同比增长约3.86%。业绩表现同样不俗,超七成创新药企实现盈利,不少公司出海业务表现亮眼。
我国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
9月11日,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“十四五”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。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介绍,“十四五”期间,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勇攀高峰。卫生健康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,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。
一是在新药和疫苗研发方面,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比例超过20%,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,舒格利单抗、恩沙替尼、谷美替尼等多款国产创新药陆续获批上市,填补了相应领域国产创新药的空白。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品泽布替尼已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。在疫苗方面,国产HPV疫苗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,快速提升了我国HPV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。
二是在医疗器械和设备创新方面,我国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CT,比传统CT空间分辨率提高2-3倍,扫描速度更快,辐射剂量大大降低,效率和效果更佳。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、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都已研制成功,大大提高了手术精准度,为患者减轻了创伤痛苦。体外膜肺氧合机(ECMO)、人工心脏、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等产品均实现自主化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,让更多患者“用得上、用得起、用得好”国产高端医疗装备。
三是在产出高水平疾病防治中国方案方面,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开展的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疗法研究,使得难治性、免疫耐药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有效率从原来的13%提升到44%,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61%,取得了国际上该领域的最佳疗效。系统性红斑狼疮重要脏器损害诊疗体系研究,实现了疾病演进及脏器损害的精准预测和量化评估,创建了个体化诊治的“中国范式”,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介绍,中药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,新药研发活力不断激发。有关部门发布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》方剂324首,2021年以来已有57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,包括27个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,中药新药研发进程明显加快。
事实上,在服务国内的同时,中国创新药也在不断走出去。
根据中邮证券研报,2025年上半年,中国创新药License-out(许可授权)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,赶超2024全年BD(商务拓展)交易总额。
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王小宁表示,国家医保局创新建立了跨境购药便捷服务通道,接下来还将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地区发挥区位优势,搭建创新药交易平台。
半年豪掷超340亿元,创新药概念股“竞速”研发
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,A股创新药概念股共计150家上市公司,从研发费用来看,上述公司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共计342.39亿元,同比增长约3.86%。其中,73家公司研发费用实现同比增长,60家公司研发费用超亿元,更有6家公司研发费用超10亿元。
从研发费用变动幅度来看,三元基因(837344.BJ)、东北制药(000597.SZ)、百利天恒(688506.SH)研发费用同比增幅排名前三,均超90%,分别为103.31%、99.53%、90.74%,研发费用分别为1293.58万元、7179.75万元、10.39亿元。
从研发费用金额来看,百济神州-U(688235.SH)、恒瑞医药(600276.SH)、复星医药(600196.SH)研发费用排名前三,分别为72.78亿元、32.28亿元、17.17亿元。其中,百济神州、恒瑞医药研发费用实现同比增长,涨幅分别为9.80%、6.26%。
研发成果方面,研发费用排名前三的创新药企皆表现不俗,多款新药或适应症获批上市。
其中,百济神州在半年报中表示,公司目前拥有40多款处于临床开发和商业化阶段的产品,已有三款自研抗肿瘤产品获批上市。其中,公司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百悦泽®是全球获批适应症最广泛的BTK抑制剂,目前已在全球75个市场获批;百泽安®目前已在全球47个市场获批。
另外,今年上半年,公司的双特异性HER2抑制剂百赫安®(注射用泽尼达妥单抗)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附条件批准,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全身治疗的HER2高表达(IHC3+)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道癌(BTC)患者等。
恒瑞医药在半年报中披露,已在中国获批上市23款新分子实体药物(1类创新药)、4款其他创新药(2类新药),其中今年上半年上市6款1类新药,包括瑞康曲妥珠单抗、法米替尼、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等。截至今年6月底,公司已在美国、欧洲、澳大利亚、日本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启动超过20项海外临床试验,产品在40多个国家实现商业化。
今年上半年,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复迈宁(芦沃美替尼片)、复妥宁(枸橼酸伏维西利胶囊)、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及许可引进的万缇乐®(盐酸替那帕诺片)于中国境内获批上市。
同时,公司积极推动国产新药“走出去”,其自主研发的汉曲优(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)是首个中国、美国、欧洲三地获批的国产生物类似药;自主研发的斯鲁利单抗注射液(抗PD-1单抗)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(ES-SCLC)的上市许可申请(MAA)获得欧盟委员会(EC)的批准,成为首个欧盟批准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(ES-SCLC)治疗的抗PD-1单抗。
超七成创新药企中报盈利,出海成效显著
在150家创新药概念股中,共有111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实现盈利,占比为74%,63家公司归母净利润超亿元。在111家盈利企业中,有59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,最高增幅超1500%。
从归母净利润变动幅度来看,翰宇药业(300199.SZ)、科兴制药(688136.SH)、成都先导(688222.SH)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排名前三,分别为1504.30%、576.45%、390.72%,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.45亿元、8034.45万元、5004.20万元。
从归母净利润金额来看,9家公司盈利突破10亿元,上海医药(601607.SH)、恒瑞医药、华润三九(000999.SZ)归母净利润排名前三,分别为44.59亿元、44.50亿元、18.15亿元。其中,上海医药、恒瑞医药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,增幅分别为51.56%、29.67%。
与复星医药类似,上述多家公司出海业务成效显著。
其中,创新药对外许可作为恒瑞医药的常态化业务,其收入已成为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25年上半年,公司收到Merck Sharp & Dohme的2亿美元以及IDEAYA的7500万美元对外许可首付款,并确认为收入,进一步推动经营业绩指标增长。
科兴制药上半年实现外销收入1.88亿元,同比增长108.94%。据悉,随着白蛋白紫杉醇在欧洲市场放量增长,公司海外收入同比大幅增长。公司上半年有约60个国家的注册申请获得受理,取得十余个国家/地区的注册批准,白蛋白紫杉醇、英夫利西、贝伐珠已在印尼、秘鲁、孟加拉等新兴市场国家注册获批。
此外,公司海外商业化平台已实现了40多个国家,人口过亿、GDP排名前三十的新兴市场国家全部覆盖,公司产品人促红素注射液在巴西、菲律宾、埃及、秘鲁等国家已成为当地EPO领先品牌产品。
成都先导今年上半年来自FBDD/SBDD板块的收入为6523.89 万元,同比增长4.15%,主要系公司英国子公司Vernalis在本期确认里程碑收入,进一步巩固FBDD/SBDD平台的稳步发展。截至今年6月底,公司有300余项境内外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。
翰宇药业2025年上半年海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.25亿元,同比增长272.76%。截至上半年底,公司国际业务覆盖范围已延伸至北美、南美、欧洲、亚洲、中东等9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依托原料药与制剂出口的规模化效应,公司国际业务强势崛起,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。
发表评论